方池雄
【台海网】仅过不惑之年的方池雄,是闽商乃至华商群体中一个色彩鲜明的商界“异数”,在他身上具备了企业家与学术家,“才”与“财”的完美结合。他学术素养扎实,商业眼光精准;“理科”思考,“文科”行事;他有着湖水般宁静儒雅的外表,却有着大海般波澜壮阔的内心;他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商业集团,更有着取之不尽的商业理论和用之不竭的商业研究激情。正如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格鲁克,通过商业实践以旁观者的角色在学院门墙之外被尊为“管理学之父”一样,浸润中国商海多年的方池雄,以他亲身实践为依托,已然成为公认的“闽商精神”首倡者和成功践行者,并因其集“商业理论倡导、商业行为践行、商业社会活动家”“三位一体”于一身的独特闽商身份,为福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一系列“软贡献”而被外界誉为“闽商”形象代言人。
方池雄,1971年12月生,福建霞浦人,华宇(香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现担任厦门大学宁德校友会执行理事长、厦门市霞浦商会会长、厦门市霞浦一中校友会会长、政协福建省霞浦县委员会委员等职。
2015年1月22日,在福州市美伦华美达酒店,一片耀眼的聚光灯下,方池雄接过了“2014年度福建省十大新锐闽商”的荣誉证书。不久之前,他以最高网投票数的绝对优势,在由福建省地税局主办、《海峡财经导报》承办的“福建省十大新锐闽商”评选活动中成功入选并位列第一。
方池雄获“2014年度福建省十大新锐闽商”荣誉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一边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成就,一边殷勤布道西方先进商业文明,学徒无数,他的故事读之令人向往,而福建省工商界也有这么一个人,给我类似的感受。”《海峡财经导报》副总编施安在得知方池雄获奖后如是评价说。
1月21日,大寒,在这个农历2014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坐在鹭江之畔、厦门市象屿保税区一间极为宽敞办公室的方池雄决定给自己过往亦学亦商的不平凡历程做一次总结,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专访。
一个企业家的商业理论建树:
“闽商精神”首倡者和“闽商文化”研究者
百度“方池雄”,这个令人想起“金鳞岂是池中物”的名字如今已然跟“闽商精神”绑定在一起。他被社会各界公认为“闽商精神”首倡者和成功践行者、“闽商文化”研究者。
2004年5月17日,“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召开,当时全社会对闽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寄予厚望,方池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将“闽商”精神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阐释。此后,依靠多年的商业观察实践和扎实的学术素养,发表了大量专业论文和媒体专栏文字,成了国内“闽商文化”和海洋商业文明的权威研究者。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家是生产第四要素,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企业家才能的内核则是“企业家精神”。方池雄认为,“闽商”被誉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闽商精神”作为“闽商”和“闽商文化”最核心和最本源的载体,代表着众多闽商千百年在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历史结晶,对目前从事任何商业领域的新闽商而言有着很好的示范和启迪意义。
他认为,闽商文化归根结底是塑造了举世瞩目的海洋商业文明。而闽商的海洋商业文明所蕴含的“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等商业理念无论对当下中国“和平崛起”的治国理念还是中国其他商帮的文化、企业家的精神元素都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参考价值。
“我之所以首倡‘闽商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商业生涯紧密相关。”方池雄说,也许是机缘巧合,他生于海,长于海,并结缘于海,几次重大的人生决策几乎都是在海边做出的,内心深深烙印着海洋商业文明基因。
霞浦,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省的东北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北距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南距福建省会福州均160公里,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素有“闽浙要冲”、“海滨邹鲁”的美誊。无论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还是唐代楹联鼻祖陈蓬;无论是易学宗师黄寿祺、女书法家游寿,还是赫赫有名的“闽东诗群”都让这个闽东最古老的千年古县熠熠生辉。1971年12月,方池雄就出生于霞浦县三沙镇一个经商氛围浓厚的普通家庭。
“三沙镇历史上就是福建省最早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点、对台短期渔工劳务输出点、台轮停泊点和海上台货快运试点之一。在我记忆里,1983年我到霞浦三中念初中时,三沙民间对台贸易和往来就很频繁了,‘避风港’码头多的时候,每天都有近百艘台轮停靠。”方池雄回忆说,那时彼岸的台湾同胞带来比较多的是大陆紧缺的手表、收音机等小商品,当地人就拿鱼、紫菜、香菇等农副产品和他们换,这种早期原始的两岸贸易形式以及商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方池雄后来的创业生涯。此外,由于霞浦毗邻温州,青少年时期,方池雄也常常踏上温州这块“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土。
1989年9月,方池雄考入百年名校霞浦一中。据其高中同学回忆,方池雄在班上“数学与语文”都相当突出,后来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陆续步入“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与“厦门大学”MBA求学,时隔多年,他仍然为这三所百年名校而自豪,时常回想着母校快乐的求学时光。
方池雄于本科母校福建师范大学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工商管理硕士(MBA),方池雄从厦门大学毕业之后,为了深入民间汲取一线最实在、最有用的实践素材和理论营养,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各种诱人的机会,并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草根”抉择,默默来到了中国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城市—千年古城泉州。
“这既是‘闽商文化’研究和提炼的需要,也是日后独立创业的一种积淀和修炼。”在泉州的近两年时间里,方池雄在工作之余,足迹踏遍泉州的大街小巷,乡野村镇,与众多大小企业经营者聊天,对当地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商业文化、独特的村镇经济和充满华人特色的家族管理等深有感触,相继发表了《家族制要得,家族管理要不得》、《“泉州模式”,你怎样才能走得更远》等文章,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随后,方池雄以采访或撰写的专业论文和媒体专栏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商业思想观点,一发不可收拾,也令他成为福建商业界色彩鲜明的思想者。梳理这些文字,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以一个企业家的宏观视野研究区域经济。比如《“厦门模式”崛起中国东南》、《“泉州模式”,你怎样才能走得更远》、《“福州跳高”催生闽东北经济圈》等;二是在中观层面,为商帮代言。比如阐述并倡导“闽商精神”、“华商精神”、《中国企业风雨20年》、《中国顶级CEO的四个共同挑战》等;三是微观层面,总结企业经营管理、创业创新之道等。比如《平衡计分卡之路—专访方池雄先生》、《IRM的“福建演义”》等。
在很多人眼里,方池雄“亦学亦商”,“理科”思考、“文科”行事,集企业家与学术家于一身的鲜明特色,可以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答案:家乡霞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在三所百年母校优异的求学经历,熏陶并铸就了他大格局的商业思想和严谨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经商家庭的最原始朴素教育、三沙镇原始的两岸贸易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泉州等地的早期商业实践,炼就了他精准的商业眼光。
一个自由研究者的“闽商精神”践行:
理性与关怀并重的 “方氏创业哲学”
诚然,在优秀的闽商群体里,方池雄最大的特色在于,作为商人,他“不务正业”,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抑制不住的商业理论和意识形态研究激情,“宁可少赚一些钱,就是要做自己”;而作为商业自由研究者,他的“实验室”仅在学院门墙之外广袤无垠的市场经济大地,并且亲身践行,经过多年摸打滚爬,历经三次升级蜕变,取得了较大的商业成功。
有闽商人士这样评价他:方池雄是一个商业上极富前瞻性眼光,内心深处使命感极强的哲商。可以说,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北极熊与他感兴趣的商业理论或意识形态有关,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北极寻求商机,实践商业思想。他的经商有三乐:赚钱一乐,实践思想一乐,点燃商业精神一乐。
方池雄商业生涯的起步和其他闽商大致相同,都是从做小生意开始起家的。开始,他做的是股票投资和服装、陶瓷等商贸生意,这段时间的积淀给了他很多商业经营和思维上的思考。2004年下半年,经多方筹措资金,他又果断进入房产策划和房产投资领域。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彻底打了一个漂亮的“商业仗”。
此后,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背井离乡”,携带着商贸、房产投资赚来的钱转战深圳、香港等地。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当年所投的高科技项目现在看来“钱景可期”。
从2010年开始,在原有取得的商业成果基础上,方池雄经过审时度势,果断重组公司资源进入教育文化产业并结合原来做硬体的优势进军“文化地产”领域。
在方池雄看来,他的以上三个阶段的商旅生涯可以描述为:“爱拼会赢”的起步期、“善观时变”的借道期和“顺势有为”的转型期。历经这三次的华丽转身和升级蜕变,成就了如今业务横跨贸易金融、教育文化及房地产市政三大领域的厦门华世昌集团有限公司暨华宇(香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我们探究“方氏创业哲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密切研究与跟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紧扣社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主题,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运用好时间和空间的战略组合,坚持经营企业首要关注现金流、其次是利润率、再次是商业规模的经商理念,并在商业决策上强调“理性与关怀”并重。
而今,他已然走在自身创业生涯“第四次升级蜕变”的路上,一个更加宏伟更加宽广的商业蓝图在他心中酝酿成型,“目前中国商人的创业环境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时期。”方池雄感慨说,“具体商业计划涉及商业机密我暂时还不能透露,但这一、两年肯定会有大的动作”。言及此事,他的兴奋之情抑制不住。
树立“兼济天下”的“商业社会活动家”形象
为区域经济提供“软文化”贡献
在新闻界和企业界,方池雄是一个名人。大家都希望能从他的嘴里挖到一点东西,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和商界现象的观察和评价。媒体对他的评价是,观点总能够一针见血。而在商界,他与闽商群体乃至国内一些企业大佬关系密切,老前辈们对之格外看重和尊重。
这与他的商业思维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关。商人追求利润是天职,可他偏偏是“谋学谋利”并重。低调经商之余,他在公众的视野中,更像一个东方现代商业文明的布道者。这些年,方池雄充分运用自身作为多个商(协)会主要负责人的角色,以“商业社会活动家”的形象,不遗余力地打造并传播福建商业“软文化”—“闽商精神”、“华商精神”以及“厦门模式”、“泉州模式”等区域经济观点。
可以为之例证的是,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组织和大型经贸活动,不断地通过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力量促成两岸乃至世界华人商业交流交往。比如他以民间商会会长的角色,通过历届“世界闽商大会”首倡并弘扬“闽商精神”;比如他以“民建厦门市委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通过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商人节”的平台,倡导“华商精神”;比如他以“厦门大学宁德校友会执行理事长”、“厦门市经济贸易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搭建了与台湾厦大校友、台湾经贸界人士的友好往来;又比如他以参加“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广交台湾朋友,力促海峡两岸商业合作交流,共同繁荣发展。
方池雄参加福建省社科联2014学术年会“首届海峡两岸商帮文化论坛”
同时,作为多个商(协)会主要负责人的他,不吝于与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分享他的“方氏创业哲学”成果,携手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共同打造企业发展所需的“软实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方池雄经常与中小企业主分享他总结的“企业发展四段论”,即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赢利模式可简单扼要概括为“四步曲”:第一阶段为业务拉动增长型,也就是卖东西、开源阶段;第二阶段为内部管理效益型,也就是在市场份额较为稳定且很难再有更大上升空间时,通过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来求效益;第三阶段为资金运作、资本运作和品牌运作型,也就是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阶段,使产品在同等情况下能卖个好价钱;第四阶段为企业文化型,也就是创造企业附加值的阶段。企业发展“四阶段”是逐步递进、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过程,而这不同的四个发展阶段对企业家的素质和精神要求是不一样的。
振兴华夏商业文明的使命感:
承上启下再倡“华商精神”
商海沉浮多年,方池雄如今还常常会想起当年在母校厦大白城海边散步思考的时光,校主陈嘉庚“兴业救国”的思想一直如影随行。“现在已经不是救国的时代了,现在要做的是为‘兴业强国’尽一份微薄之力。”
方池雄于研究生母校厦门大学
2014年10月31日,厦门市总商会倡议“两岸同庆商人节”并面向社会发出倡议书。一时间,海内外华商热议“商人节”。
在很多人看来,这一“缘起于厦门,发展于台湾,根植于两岸,面向全球华商”的“商人节”的提出也许是海峡两岸商业文化交融的重大历史节点;而作为“闽商精神”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方池雄被业界寄予更高的期待。
“我将与厦门商人一道,争取更多的力量来推动“商人节”的恢复,在我看来,‘两岸同庆商人节’很大的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华商弘扬‘华商精神’。”2014年11月,方池雄再次从“闽商精神”出发倡导“华商精神”,在对中国近4000年商业史“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总结与剖析的基础上,首次创造性提出四种主流流派的“华夏商业文明”,慨括提炼“华商精神”的四个基本本质特征,引起海峡两岸华商的强烈关注。
方池雄认为,蕴藏在国内外“华商”商业历史与商业文明中的“华商精神”内核,主要包含“四种精神”:以“儒家文化”和“新儒学”为导向的企业家文化精神;以“坚持中国本土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企业发展”为导向的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以“人本思想、德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为导向,东西方兼容并蓄、开放开明、自成体系的华商管理哲学;以弘扬“诚实守信、守法奉献、公平正义”等为导向的现代新商业价值观。
“40岁那年的冬天我在深圳,读了一篇文章叫《鹰的重生》,内心感慨万千。那年农历二十七,我独自驱车沿粤赣交界处方向一路北上,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江西庐山。临近春节的庐山,大雪纷飞,素装银裹。犹如明代的徐霞客,一人深山中一深一浅地独自行走,梳理过往的岁月与生命的印记。”方池雄说道,忆及1997年死里逃生的车难经历,他不由感慨,“生命是有限、渺小的,我能做点什么,我能留下点什么,我能让这个世界记住些什么呢?”这些念头让他无时不刻重新梳理和定义未来,也让他始终以“闽商精神”首倡者和成功践行者、海峡两岸商业文化先行者、“华商精神”倡导者为己任,默默行走在集“商业理论倡导、商业行为践行、商业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闽商”形象代言人的独特商旅上……(蒋锦仕 陈意云)
(来源: 名城霞浦,原文题目:这位闽商“形象代言人”竟然是霞浦人)
评论